去年农村生态环境有哪些改变?
农村的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的改善 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许多农村地区都修建了宽敞平坦的公路,交通变得十分便利。此外,农村的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为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农村面貌变化 新农村要有新面貌,新思想加入农村,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农民的努力,这几年来农村的面貌有很大的转变,随着农村道路的提升改造升级,村村通公路,土路越来越少,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更加的方便,人居环境整治也让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变化,每家每户都盖起了新房子,村里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人精神焕发,意气昂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脸上都是带着笑容,谈天说地,各有所事,各有所得。晚上广场舞音乐动听悦耳,人们注重健身养生,宽敞明亮的乡村道路边,早早晚晚都有人在跑步,慢跑健身。农村这几年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
今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科学防灾减灾稳生产,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促融合,狠抓人居环境整治优生态,统筹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向好态势。
发布会|昆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99%
1、月18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的新闻发布会上,春城昆明向世人展示了其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卓越表现。据统计,昆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9%,堪称全国典范。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昆明在固废管理方面的进步,也为其他地区树立了绿色转型的标杆。
2、月18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昆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悉,该市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已高达99%,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昆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模式,无疑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典范,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截至2022年,昆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全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9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以上,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0%。
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2)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结合街道工作实际,薛家岛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
农业农村部拟如何遏制农业面源污染?
强化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以及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 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并持续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科学地进行农村河湖综合整治。 在不破坏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的条件下,探索在戈壁、沙漠等地发展设施农业。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廖西元介绍,下一步要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摸清农业污染源基本信息,掌握不同农业污染物的区域分布和产排情况。以农田氮磷和畜禽养殖排放为重点,完善农业环境监测网,开展农业面源污染例行监测,构建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机制。
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是采取适当的农田管理方式,如农作物间作套种、少耕、免耕、喷滴灌、控制农药化肥的用量用法及施用时间等。1 种植措施采取合理密植、间作、套作和轮作等作物种植体系的科学布局,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土地全年和单位面积裸露率,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的强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武文霞认为,农村环境污染源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养殖业和污染型小企业等,总体上呈现碎片化、分散化和无序性等特点,要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推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
绿色发展理念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指导理念,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以及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农业领域表现的重要途径,解决矛盾的前提是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防治,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系统环境质量。
减少和消除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加强监测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
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农业部终于给了答案!
农业部于2017年9月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的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另外,还结合动植物保护工程、种子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包括粮棉油生产基地的建设,还有农业节水灌溉等项目的建设,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了一批病虫害防控、良种繁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包括畜牧兽医、节水等一系列农技服务的基础设施,来推广先进适用的种植养殖生产技术,促进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为应对新形势,梅州市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聚焦“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两大问题,在良地、良种、组织、品牌、市场、金融、保险农业等10个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逐渐形成“致富耕山”新农民带动“耕山致富”大群体的格局,走出特色高效农业道路。 同时,梅州也探索出许多有益的经验。
“中国农业劳动力中,50岁以上的所占比例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在全国人大代表梁建勇看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已经成为中国的战略问题。梁建勇觉得,要让农民有尊严、有舞台、有技能、有保障;要调整农业院校招生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充分认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要应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亟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句话,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